治验医案-中风(脑出血)治验案
二、治验医案
(一)中风(脑出血)治验案
陈某,男,62岁,中医师。初诊:1984年5月9日。
患者于1984年5月8日晚洗头时突觉右侧上、下肢活动无力,继而出现失语,右侧上、下肢体偏瘫,神志昏迷,即请当地卫生所值班医师检查,体温37.8℃,血压21.3/l4.7kPa,神志昏迷,被动体位,体胖,面赤身热,双瞳孔等圆等大,右鼻唇沟变浅,口角左歪,颈软,双肺底可闻及湿啰音,心率104次/分,律不整,右侧上、下肢体瘫痪,巴宾斯基征阳性。起病后曾请附近医院神经科医师会诊,“建议暂不宜搬动,应原地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送医院作CT进一步确诊”。因所在地为工厂卫生所,鉴于设备及医疗条件所限,治疗上颇感棘手,遂请邓铁涛教授会诊。邓氏诊查患者,症见烦躁,间有抽筋,气粗口臭,喉间痰声辘辘,大小便闭,口唇红而干,舌红绛,苔黄厚干焦,脉弦滑数。
辨证:中风(直中脏腑)。证属肝风内动,痰瘀阻塞清窍。
治法:平肝息风,豁痰化瘀开窍。
处方:
1.安宫牛黄丸每天1粒半,其中1粒内服,余半粒用冷开水10毫升调匀,用棉签蘸频频点舌。
2.针泻太冲(双)。
3.中药:羚羊角骨30克(先煎),竹茹12克,天竺黄5克,草决明20克,胆南星、地龙、田七片(先煎)、橘红各10克,连翘12克,陈皮5克,丹参18克。每天1剂,连服4天。
第2天由于患者合并肺部感染较明显,故加强抗感染,肌注青霉素80万IU,链霉素1克,每天2次,连用1周。
二诊:5月13日,患者神智转清,喉间痰鸣消失,呼吸平顺,口臭略减,失语及右侧上、下肢偏瘫如前,大便自起病后秘结,舌红,苔黄厚干,脉弦滑,血压18.7/12kPa。
处方:
1.安宫牛黄丸,用法同前。
2.大黄30克,煎水200毫升,低位保留灌肠(灌肠后约1小时排便3次,量约1000克)。
3.中药:石决明30克(先煎),竹茹12克,白芍15克,枳实、石菖蒲、胆南星、法半夏、田七片(先煎)、橘络、丹参各10克,太子参20克。每天1剂,连服4天。
5月17日,外出到某医院作颅脑CT检查(CT号:2116)示:大脑左半球底部和内囊部位血肿(大小约5.5厘米x3.6厘米x6厘米)。因病情稳定,家属要求转某中医院住院。住院期间,中药用安宫牛黄丸、温胆汤,西药用能量合剂、醒脑净等。
三诊:6月6日。神清,体倦神疲,语言不利,右侧肢体偏瘫,用益气养血、祛瘀通络。
拟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
处方:黄芪100克,赤芍、川芎、归尾、桃仁、红花各6克,地龙、石菖蒲各10克,五爪龙、鸡血藤各30克,每天1剂。
另加服猴枣散早晚各1支。
用上方为基本方加减作善后调治近1年。1985年6月6日颅脑CT复查意见为:大脑左半球血肿吸收后空洞形成。现患者仍健在,生活基本能自理。
按语:脑出血属急危重症,该病死亡率高,治疗上颇为棘手,且病发于基层,搬动对病者不利,所以应就地治疗。邓氏认为,脑出血可按中医中风病辨证论治,而此类病人临床上往往有昏迷不醒、牙关紧闭等现象,给治疗用药带来一定的困难。邓氏用安宫牛黄丸点舌法,通过舌吸收药物,开辟了抢救昏迷病人的给药新途径,经临床观察,点舌后昏迷患者痰涎分泌物明显减少,对促进患者苏醒,争取治疗时间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抢救昏迷病人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该法是根据“心主神明”、“心开窍于舌”的中医理论,结合临床实际所创造的新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
中医治法素有内治、外治等多种治疗手段,尤适合于危急重症之抢救治疗。如本例初起肝风内动明显,即针泻太冲以助药效;后见腑实便闭,运用釜底抽薪法,用大黄保留灌肠,使大便通畅,下通上清,诸症遂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