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湿气,西医是怎么解释的呢?
时间:2020/7/29 浏览次数:744
摘要:湿气是什么?如何避免呢?在我们遇到的中医术语中,除了上火以外最常见的是湿气。上火是由身体免疫力低下引起的口腔、嘴唇、喉咙等的炎症。 湿气,用西医,也就是现代医学怎么...
湿气是什么?如何避免呢?在我们遇到的中医术语中,除了上火以外最常见的是湿气。上火是由身体免疫力低下引起的口腔、嘴唇、喉咙等的炎症。

湿气,用西医,也就是现代医学怎么理解呢?
中医理论认为自然界中气候潮湿、食肉等是湿气的来源,肌肉、关节酸痛,胃肠道障碍等是遭受湿气损伤的症状。湿邪过重易伤阳气导致疾病。
按照这样的线索,我们可以总结湿气如下:湿气是由于自然界的冷湿环境或过量食用难以消化的脂类等食物所造成的机体损伤。
冷湿环境,当人体直接暴露,立即启动的就是周围血管的收缩,血液循环不畅。这种情况如果持续较长时间,就会因为血液供应不足,导致薄弱环节细胞病变。
这是自然界湿气导致风湿性疾病以及潮湿环境能导致诸如心情忧郁,头晕目眩,记忆力减退等症状的原因。尤其血液循环障碍导致抵抗力下降,机体容易被A组溶血链球菌感染,是关节炎症的主要发病因素。
而进食过多肥腻时或不洁食物,相当于胃肠道供血不足或胃肠道中毒。这就给消化系统带来一定伤害。这时就首先出现湿气的典型特征——大便不成形。类似腹泻。
胃肠道影响和冷湿环境影响,这看似不搭界的两个湿气现象,就在血液供应不足的背后实质上统一起来!
冷湿环境和进食不良导致的外周机体病变和消化系统病变,这就是湿气的西医解释。
中医认为”风湿寒暑热燥”六种”气”都能带来病变。这是非常正确的总结。包括人以及各种生命,都在进化中保留了”热休克蛋白HSP”和”冷休克蛋白CSP”,就是有为了应对不断遭受到的各种温度变化。与温度变化最关系密切的,就是湿度变化。所以湿气被敏锐感知,及时处理,是人体需要。
预防湿气损伤,根据个人感觉,及时通风排湿,暴晒衣物,不久处潮湿之地,是要点。也是大家都有的经验感觉。
而胃肠道系统的湿气,就是减少进食,杜绝不洁饮食就可以有效避免。
当然了,保持良好的心情,是避免体内湿气聚集的重要方面。说到底,湿气是带来免疫力破坏的刺激。不良情绪,当然会影响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