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难读透?“猛火煮”后还须“慢火炖”
时间:2019/3/29 浏览次数:562
第一次读经典医著的时候,要集中时间,集中精力,熟读牢记。其目的,是要狠抓“三个基本”,即理解经典的基本概念,牢记经典的基本内容,初步形成符合中医原创特色的基本思维方式。这三个基本是相互联系的,也是步步深入的。
“猛火煮”的目的,是要狠抓“三个基本”。这就是:理解经典的基本概念,牢记经典的基本内容,初步形成符合中医原创特色的基本思维方式。这三个基本是相互联系的,也是步步深入的。当理解基本概念,牢记基本内容的时候,头脑里已经大体构成了中医特色的基本思维方式。所以在中医本科学习阶段,必须在这“三个基本”上下大功夫。以此为基础,往后即使再学点西医的常识,也会清醒地认识到西医与中医在基本理论上的本质区别,不致于陷入“中医西化”的误区了。
笔者是从“师带徒”的途径走进中医学殿堂的。读研究生之前,没有上过中医药大学。在“师带徒”之初,先用了一年半的时间熟背中医入门的基础读本,比如《药性四百味歌括》《药性赋》《针灸经穴分寸歌》《经络循行路线歌》《濒湖脉学》以及《四言举要》《汤头歌诀》《医学三字经》《医学实在易》等。一年半之后开始背经典医著,主要有李士材的《内经知要》、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和吴鞠通的《温病条辨》。
那时候老师诊务繁忙,没有机会逐条进行讲解,让我们结合参考书自学、自背。比如学《伤寒论》的参考书有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柯琴的《伤寒来苏集》,当时南京中医学院出版的《伤寒论译释》以及第二版《伤寒论讲义》。在大体了解经典文意的前提下,要求学生逐条熟读熟记。用老师的话讲:“必须在嘴皮子上练好机械功,张口成诵。”
考核时,老师要求我们把《伤寒论》手抄本放在他面前,他半闭着眼睛听我们背诵,从第一条背到三百九十七条。中间遇到不熟练处,他的提示不超过三处,三处提示之后再遇到不熟练处,就得从头再读、再记、再背,然后再考核验收。当年我从头背一遍《伤寒论》用一个半小时;《金匮要略》1小时10分钟,快的时候1小时5分;《外感温热篇》是19分钟到20分钟;《温病条辨》是55分钟。
经历了“猛火煮”这一阶段之后,往后进一步学习、消化、研究、使用起来,就非常方便,非常容易了。
在学习中医基础,熟读中医经典中,有一条刻骨铭心的体会,即切忌“夹生饭”。人在20岁左右,25岁之前,是大脑的机械性记忆能力最强的时候。这一阶段记熟了的东西,以后不容易忘掉。这一阶段一旦形成了记忆不准的“夹生饭”,往往一辈子都处于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状态之中。
《黄帝内经》接近20万字,《伤寒论》《金匮要略》也就四五万字,真正下定决心去熟背,其实并不难。过去中国的读书人,少年时候读《幼学琼林》《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等,青年的时候读“四书五经”。一辈子做人、做事,受用无穷。接下去再拓宽学习研究,便会基础牢固,触类旁通。当年接受“师带徒”教育方式,也是这样。先背中医通识课目,再背中医经典医著。经过如此的“猛火煮”以后,在临床中消化吸收,在成长中拓宽视野,补充新知就比较方便了。这一中医教育之路,值得我们今天反思、研究。
慢火炖——使其意如出于吾之心
在“猛火煮”之后,仔细深入地品味经典的原意,在精思中全面消化吸收。是中医硕士或者博士教育的重点,或者一个人通过中医持续教育、终身教育,在长期努力、不断加深对经典理解上的主要任务。其目的在于“一个确立、两个掌握”,即确立临床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掌握经典医著的用方、用药规律。
“慢火炖”是中医硕士或者博士教育的重点,或者一个人通过中医持续教育、终身教育,在长期努力,不断加深对经典理解上的主要任务。其目的在于一个确立、两个掌握。一个确立是:确立临床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两个掌握是:掌握经典医著的用方规律,掌握经典医著的用药规律。
“猛火煮”的目的,是要狠抓“三个基本”。这就是:理解经典的基本概念,牢记经典的基本内容,初步形成符合中医原创特色的基本思维方式。这三个基本是相互联系的,也是步步深入的。当理解基本概念,牢记基本内容的时候,头脑里已经大体构成了中医特色的基本思维方式。所以在中医本科学习阶段,必须在这“三个基本”上下大功夫。以此为基础,往后即使再学点西医的常识,也会清醒地认识到西医与中医在基本理论上的本质区别,不致于陷入“中医西化”的误区了。
笔者是从“师带徒”的途径走进中医学殿堂的。读研究生之前,没有上过中医药大学。在“师带徒”之初,先用了一年半的时间熟背中医入门的基础读本,比如《药性四百味歌括》《药性赋》《针灸经穴分寸歌》《经络循行路线歌》《濒湖脉学》以及《四言举要》《汤头歌诀》《医学三字经》《医学实在易》等。一年半之后开始背经典医著,主要有李士材的《内经知要》、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和吴鞠通的《温病条辨》。
那时候老师诊务繁忙,没有机会逐条进行讲解,让我们结合参考书自学、自背。比如学《伤寒论》的参考书有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柯琴的《伤寒来苏集》,当时南京中医学院出版的《伤寒论译释》以及第二版《伤寒论讲义》。在大体了解经典文意的前提下,要求学生逐条熟读熟记。用老师的话讲:“必须在嘴皮子上练好机械功,张口成诵。”
考核时,老师要求我们把《伤寒论》手抄本放在他面前,他半闭着眼睛听我们背诵,从第一条背到三百九十七条。中间遇到不熟练处,他的提示不超过三处,三处提示之后再遇到不熟练处,就得从头再读、再记、再背,然后再考核验收。当年我从头背一遍《伤寒论》用一个半小时;《金匮要略》1小时10分钟,快的时候1小时5分;《外感温热篇》是19分钟到20分钟;《温病条辨》是55分钟。
经历了“猛火煮”这一阶段之后,往后进一步学习、消化、研究、使用起来,就非常方便,非常容易了。
在学习中医基础,熟读中医经典中,有一条刻骨铭心的体会,即切忌“夹生饭”。人在20岁左右,25岁之前,是大脑的机械性记忆能力最强的时候。这一阶段记熟了的东西,以后不容易忘掉。这一阶段一旦形成了记忆不准的“夹生饭”,往往一辈子都处于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状态之中。
《黄帝内经》接近20万字,《伤寒论》《金匮要略》也就四五万字,真正下定决心去熟背,其实并不难。过去中国的读书人,少年时候读《幼学琼林》《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等,青年的时候读“四书五经”。一辈子做人、做事,受用无穷。接下去再拓宽学习研究,便会基础牢固,触类旁通。当年接受“师带徒”教育方式,也是这样。先背中医通识课目,再背中医经典医著。经过如此的“猛火煮”以后,在临床中消化吸收,在成长中拓宽视野,补充新知就比较方便了。这一中医教育之路,值得我们今天反思、研究。
慢火炖——使其意如出于吾之心
在“猛火煮”之后,仔细深入地品味经典的原意,在精思中全面消化吸收。是中医硕士或者博士教育的重点,或者一个人通过中医持续教育、终身教育,在长期努力、不断加深对经典理解上的主要任务。其目的在于“一个确立、两个掌握”,即确立临床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掌握经典医著的用方、用药规律。
“慢火炖”是中医硕士或者博士教育的重点,或者一个人通过中医持续教育、终身教育,在长期努力,不断加深对经典理解上的主要任务。其目的在于一个确立、两个掌握。一个确立是:确立临床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两个掌握是:掌握经典医著的用方规律,掌握经典医著的用药规律。
上一篇:气功基础
下一篇:“佛医”与“中西医”结合借佛法智慧利济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