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医患“聊天记录”曝光,看完被感动了...
作为采访者的我(以下称小编)像往常看病的时候一样,和等候一旁的患者们攀谈起来...
从青葱年少到稳健卓越,年轻一辈医生承接着患者对陶然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的信任。在这里,许多患者的上一辈人就在陶然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名称)看病,医患之间的熟络、默契是三甲医院比不上的优势。因为更加了解,所以不管是年轻的韩乐大夫还是已经担任中医科主任的金炎大夫都是街坊邻居最信赖的人,他们师从同一位老师张自胜,针灸、正骨、方剂、理疗都得心应手。
可能是我问的突然,韩大夫平时也没注意自己每天做这么多针灸治疗,竟然不自觉愣了一下神,紧接着韩大夫就拿起针盒转身去给几位等候的患者开始针灸治疗......
忽然间,我感慨当初自己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陶然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经历。现在过去5年了,随着北京市深化医改的推进,分级诊疗逐步建立,这里的门诊量与日俱增,针灸、正骨、理疗都是最费体力的工作,但是也都被几位大夫毫无怨言的承担了下来。每天的门诊量都在200人以上,这还不包括复诊直接做治疗的患者人次,甚至连医保部门的同志都诧异,这里的诊次已经超过了大医院中医科室的门诊总量。
最好的回报就是患者病好了
——金炎医生
诊室里的患者们知道我的来意后,旁边一位六十多岁边做着理疗满脸是针的患者开口和我说话,起初的声音有点微弱,甚至我一时没有听清楚,但是她反复地在说:
说到这里,这位患者的眼泪几乎就要夺眶而出。作为同样曾经是病患的我内心也阵阵酸揉,我把注意力转向金炎大夫想问他几句话,却发现自己竟然插不上嘴,因为络绎不绝的患者依然在等候他的治疗。金大夫工作起来很认真,耐心地在给其它刚来的患者做解答,所以一时也无法用言语来回应我这个老患者的采访意图,只能歉意的用眼神回答我两个字:抱歉。这时我也意识到,何须采访他呀,患者的口碑已然在立。他们虽然平凡又默默无闻,却时刻收获着患者对自己的信任与支持。
这时,患者脸上露出了浅浅的微笑,虽然是噙着泪花,但却洋溢着幸福的喜悦。一旁在给其他患者正骨按摩的金大夫脸上也露出了微微的笑容,我理解这就是一种成就感吧。
欢乐疗法治病更治心
——纪殿顺医生
告别了韩乐和金炎两位大夫的诊室,我走向了满是排队患者的另一间屋子。“哈哈哈......”一阵阵欢声笑语从屋子里传来。作为老患者,我和纪殿顺大夫高兴的互相打了招呼。虽然年近60,纪大夫依然精力旺盛,在他的诊室里永远排满了等待治疗或者已经在针灸治疗的患者。患者们在治疗的同时,都爱家长里短聊两句。纪殿顺大夫诙谐幽默,一听见谁说生活中不顺心,他就大声说:不能不开心,不开心可就白扎了,还埋怨是我扎不开心的,可别介……大家听到后都哄堂大笑。原先话题中的不顺心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
纪大夫的里外两间诊室里有一个特色,就是他的身边总有几位“助手”,有时候还有一助、二助,其实都是患者家属或者治疗结束的患者义务在诊室里当志愿者,帮着纪殿顺大夫拿针,只要纪大夫一抬手,“助手”就会把针递给纪大夫。
纪大夫的手法很有特点,叫做远端取穴,头疼扎脚,脖子疼扎手。尤其对疼痛患者扎完针后,纪大夫就会问怎么样?还疼吗?听到患者应声回答“好神啊,不疼了...”纪大夫还会安慰几句:“坚持治疗,有什么不舒服告诉我,不准藏着掖着昂。”随后周围又是大家的一阵笑声。
有很多患者都是不远千里前来找纪大夫诊病,为了能看更多的病人,纪大夫有时候忙的连水都顾不上喝,有患者心疼纪大夫不是弯腰给患者扎针灸就是坐着给患者开方子,就会大声说“纪大夫您喝口水吧”。这时候二助就会跑到纪大夫诊台前,端起那个有标志性的搪瓷大水杯过来。纪大夫还会风趣地说:“喝水?甭想,患者不让......”这时候排队扎针灸的患者中就有喊:“纪大夫我还没扎呢......”纪大夫说:“瞧见没,不让......”顺手喝两口水继续给排队的患者治疗。大家都心疼纪大夫太辛苦了。
当我结束一天的采访准备离开的时候,在中医科门诊室外等候的患者引起了我的注意。两位互相熟悉的患者攀谈起来,其中一位女士说着说着就流下了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