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痛、拉肚子,这样刮痧轻松搞定!
时间:2019/7/25 浏览次数:413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便质清稀,甚至如水样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多伴有腹痛、肠鸣等症状。夏秋季节较为多见。

西医学的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道激惹综合征,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引起的泄泻,均可归属本病范畴进行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
泄泻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因感受外邪引起,感受外邪以暑、湿、寒、热较为常见,其中又以感受湿邪致泄者最多。泄泻的病位在肠,且与脾、胃、肝、肾密切相关。基本病机是脾虚湿盛,致使大小肠传化失常,升降失调,清浊不分。
【辨证分型】
泄泻的辨证,首先辨明虚实寒热。
凡病程短,泄泻次数较多,泻下腹痛,泻后痛减者,多属实证。兼见因感受寒湿突发,大便清稀或如水样,腹痛肠鸣,得热则舒,恶寒食苔白滑,脉濡缓,为寒湿困脾;兼见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大便黄褐臭秽,肛门灼热,发热,腹痛拒按,舌红苔黄腻,脉濡数,为肠腑湿热;兼见因暴饮暴食,腹满胀痛拒按,大便臭如败卵,纳呆,嗳腐吞酸,苔垢或厚腻,脉滑,为食滞胃肠;兼见每因情志不畅而发腹痛泄泻,舌红苔薄白,脉弦,为肝郁气滞。
凡病程长,泄泻次数较少,面色苍白,气短乏力者,多属虚证。兼见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稍进油腻饮食则便次增多,腹部隐痛喜按,神疲乏力,脱肛,舌淡苔薄白,脉细,为脾气虚弱;兼见晨起泄泻,夹有不消化食物,脐腹冷痛,喜暖喜按,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胖苔白,脉沉细,为肾阳亏虚。
【刮痧治疗】
01
实证
治法:利湿健脾止泻。取足太阳经、任脉及手阳明经,以泻刮为主。
处方与操作:泻刮足太阳膀胱经第1侧线肝俞穴至大肠俞穴的循行线,要求出痧,采用叩击法对出痧之处进行叩击;角揉大肠俞穴;泻刮任脉中脘穴至关元穴的循行线,注意避开肚脐,皮肤微红为度;泻刮足阳明胃经天枢穴至水道穴的循行线,皮肤微红为度;角揉天枢穴;泻刮手阳明大肠经曲池穴至合谷穴的循行线、足阳明胃经足三里穴至下巨虚穴的循行线,皮肤微红为度;补刮足太阴脾经阴陵泉穴经三阴交穴至公孙穴的循行线,手法宜轻,皮肤微红为度。
寒湿困脾者,加角揉脾俞、水分、阴陵泉等穴;肠腑湿热者,加角揉合谷、下巨虚穴;饮食停滞者,加胃俞、中脘、建里、足三里等穴;肝郁气滞者,加角推从前正中线沿第6肋间经期门穴至腋前线,皮肤发红为度,角揉太冲穴。
方义:泻刮膀胱经第1侧线肝俞至大肠俞段、角揉大肠俞,可调理肝脾、大肠;泻刮任脉中脘至关元段,可理气和胃;泻刮胃经天枢至水道段、角揉天枢,可调理肠腑而止泻;泻刮大肠经曲池至合谷段、胃经足三里至下巨虚段,可通调腑气,健脾调肠,化湿止泻;补刮脾经阴陵泉经三阴交至公孙段,可健脾利湿止泻。配脾俞、水分、阴陵泉健脾化湿;配合谷、下巨虚清肠化湿;配胃俞、中脘、建里、足三里消食导滞;配期门、太冲疏肝理气。
02
虚证
治法:健脾利湿止泻。取足太阳经、任脉及足阳明经,以补刮为主。
处方与操作:补刮足太阳膀胱经第1侧线脾俞穴至大肠俞穴的循行线,不必强求出痧;角揉脾俞、胃俞、大肠俞等穴;补刮任脉脐下至关元穴的循行线、足阳明胃经天枢穴至水道穴的循行线,皮肤微红为度;角揉天枢穴;补刮足阳明胃经足三里穴至下巨虚穴的循行线、足太阴脾经阴陵泉穴经三阴交穴至公孙穴的循行线,均以皮肤微红为度。
脾气虚弱者,加角揉百会、气海穴;肾阳亏虚者,加角揉肾俞、关元、命门等穴。
方义:补刮膀胱经第1侧线脾俞至大肠俞段,角揉脾俞、胃俞、大肠俞,可健脾益气止泻;补刮任脉脐下至关元段、胃经天枢至水道段、角揉天枢,可调理气机,化湿止泻;补刮胃经足三里至下巨虚段、脾经阴陵泉经三阴交至公孙段,可健脾和胃,化湿止泻。配百会、气海益气升阳举陷;配肾俞、关元、命门温肾固本。
【注意事项】
1.刮痧治疗泄泻疗效较好,尤其对实证泄泻,及时诊治止泻效果很好。若患者泄泻频繁可引起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要及时予以纠正。
2.泄泻患者无论虚实均应注意适当控制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切忌暴饮暴食、饥饱无常或嗜醇酒辛辣之品。
3.刮痧后适量饮用温淡糖盐水。
4.由外感所致的泄泻,应在泻止后隔日再行刮痧1次,以巩固疗效,其他类型的泄泻则应间隔5~7日刮痧1次,连续4次为1个疗程,休息2周后再开始第2个疗程,应坚持治疗2~3个疗程,以免复发。